中医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领和过着安逸退休生活的老年人所喜爱。也有许多人喜欢看一些关于中医的书籍,同时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节目也同时应运而生。对于有时间有精力来学习中医的人,这些书籍和节目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裨益呢?因为本人很少关注这些节目,阅读这些书籍,所以也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但对于即将步入之门的中医系学弟学妹还有试图系统了解中医的人们,我还是有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的。有人说读中医就要读经典,这是至理名言。但是未曾入门的人不可能读得懂经典的,就好像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你不可能用训练刘翔的方式去训练他跑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下我的经历。我换了几个当地有名气的中医,吃了3年药没看好病。今年决定自学。原因是我发现药只占了健康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到达动手术的地步,完全可以无药而愈,我到现在学了3个多月。日常的小毛小病基本都解决了,(例如:手脚冷;口臭、口干;反复口腔溃疡;眼袋;胸闷;二便问题;心悸;指甲竖纹;失眠;易惊醒;少气懒言萎靡;)大问题还在努力。
1.简单办法是天人合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呼吸悠长、体态标准(含导引)、不妄作劳。不要小看,每一个展开要上千字解释。就可以唤醒我们身体内本自具有的医生,来治愈自身。这步除了要做什么,还要找到自身不良习惯改正。至少占了7成。
2.后来在自学过程中发现药、针灸可以加速这个过程,也可以帮助跨过一些低谷期。然后就开始自己用药。基本都是标准方,只用一天,然后用身体感知好还是不好。(自我感知是自疗的基本能力,没有就别自己用药了)好处很明显,标准方用药很少,基本在4~8味药,味道好。而去看医生随便开出来都是20+味药,那肯定是苦的。中药配伍好比打仗,能配20+味药的中医相当于元帅水平吧,但我想这水平的应该不容易见到。另外自己买药便宜,医生也不会开生附子、生半夏。
3.艾灸我用最小的火力(小火生气,大火食气),扎针我只扎肉多不疼的地方而且要是阿是穴。总之就是用最安全的小步治疗。治疗主要靠自己内在医生为支点,而药和针灸就是远处施加的力。
自学中医的方式有很多种,排除掉学习学院教材以外,应该如何自学中医呢?虽然有很多人表现出对中医感兴趣,除非是你有巨大的兴趣,要不然还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对于新手来说,我建议先学习一下《中国医学史》,因为《医学史》包括医药的起源,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以及针灸、药理、脉法、医理的发展。阅读中国医学史有什么好处呢?
1,可以清晰了解中医的各种流派。要注意,中医发展到现在,已经衍生很多流派,各个流派之间的理念有所区别和互补,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是很有帮助的。
2,了解中医史上比较靠谱的中医和他们的著作。
翻开中国医学史,会发现历朝历代都会有名医,而他们的理论往往是很值得学习的。
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全面的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是现在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也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侧重阐述医理,伤寒杂病论主要提出了六经辨证的体系,并且有用药指导,现在很多成药方剂来自于伤寒论,由于伤寒论传承经典,因此又称为经方派)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著作,光有黄帝内经的医理和伤寒论的方剂还不够,懂得各味中药的性味才能灵活运用)
秦越人《 难经》(用提问的方式进一步阐述人体医理,可以看做是黄帝内经的延伸版)
下面的书从名字上看就可以大概看出来内容了,后面在介绍流派的时候会详细介绍。
下面谈自学,我主要看视频,辅以书籍,因为那四本最关键的书靠自己是看不懂的。在体系基本建立完善之后,其他人的书都容易读。
1.思维:中医基础理论,潘毅的。虽然广东口音难熬,但他搭配了易经的内容,基本把基础部分讲清楚了。然后是皇帝内经,张景明的,废话虽然多,但讲的细。其实张景明的全部听一遍,估计就够用了。伤寒论,郝万山或者胡希恕的,这个感觉不重要,因为主要是用来治别人的。
能够将中医经典中的一部融会贯通的人,必定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所以,初学的人读经典,一本书读二三十遍不知所云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初学中医的人应该怎么去学中医呢?
首先任何技术都必须要有理论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一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阴阳五行、不了解六淫七情、不知道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不明白经络走向的人很难明白和理解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当然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权威著作,但不得不说,一般作为教材的书籍,可读性都相对比较低。我向学弟学妹们推荐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这本书的可读性是比较高的,而且秦伯未先生绰号“秦内经”,对于中医经典著作倒背如流,这本书是带领大家步入中医之门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此外,方药中先生的《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同样也十分具有可读性。